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

来源: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细节是小说的神经末梢,牵一发动全身。葛亮无论是对物质外壳的工笔描摹,还是对细微人情的精准把握,都十分精彩。中秋当天,年幼的阿响第一次做饭。小说先写慧生“眼睛却渐渐

细节是小说的神经末梢,牵一发动全身。葛亮无论是对物质外壳的工笔描摹,还是对细微人情的精准把握,都十分精彩。中秋当天,年幼的阿响第一次做饭。小说先写慧生“眼睛却渐渐亮了”,因为她吃出了儿子对火候和分寸的无师自通的拿捏,惊喜之情无需多言;继而流泪,“忧心忡忡”于儿子的“宿命”;但最后“身上竟有些暖和了”。这是母亲的欣慰与欢喜。它纤细,恍惚,更感人至深,葛亮对这一系列情绪的呈现完全不动声色,却因着眼于细节而令人动容。

人物的传奇性成就了情节的传奇性。比如,为了让阿响能够拜叶凤池为师,慧生与他成亲。此时,多年靠鸦片缓解腿疾疼痛的叶七,答应慧生从此戒烟,犯瘾时强忍剧痛,“牙齿当金使”。昏睡一天之后,慧生煮的粥愣是让叶七“撑出了一个硬朗朗的精气神”。对陈瘾和重疾的忍耐,对诺言的恪守,对家的珍惜,这些情节都呼应着叶七的传奇人生,凸显了小说的故事性,让读者读得痛快过瘾。

叶七传艺更具传奇性。炒莲蓉的秘诀,藏于无字的白纸之上,那一味让阿响苦思良久的调料,竟然是盐。兜转的求索,繁复的叙述,谜底却大道至简,颇有武侠小说的风韵。

在“常”与“变”中交相辉映的“食”,关联着人与世事的“深”,也具象化为传奇式的“故事”,表现在人物与情节两个方面。

物质外壳,是小说家用材料、情理、常识等现实条件与历史因素建构而成的“环境”,它的成败,关乎小说的现实合理性与精神可靠性。葛亮用工笔画师的耐心勾描“食”的物质性细部,使其与人关联。小说在开篇写五举初学包虾饺时,用好几百字的内容陈述包虾饺之难,而这暗示出五举的用心与天赋,也同时成为荣贻生收其为徒的必要铺垫。正是得益于物质外壳的坚固,人物的塑造与叙事的铺展都变得顺理成章。除此之外,对“食”的描写本身也具有美学价值。在写到般若庵中的素宴时,小说的笔调婉约柔软,“入水浆如乳,不黏不糯,粒粒分明……白云山上的日息泉,每日朝露而出,日升而息”,佛门的空灵、月傅的纯情以及她与陈赫明的迷蒙情愫,都蕴含其中,也流露而出。

小说以“食”为题,关系着人物的生命轨迹,也牵动着大湾区的历史变迁。太史第的钟鸣鼎食、般若庵的清雅素宴、战火纷飞的民间野味、香港茶餐厅的传奇糕点与落户于此的上海本帮菜……在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动中,“食”呈现出变动与恒常的双重意涵——它是颠沛人生中的眷恋,也是剧变尘世里的浮萍。对各种食物的细腻描写,成为小说的物质外壳,装载着“常”与“变”交织下的“深”。

对细节的拿捏,让叙事在“慢”中走向深情;“快”的叙事节奏中,也表征出命运的残酷。细节与情节在人情处汇聚和收束,表现为对生存的关切与对人心的洞察。葛亮对此不事声张,在人物的日常对话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款款深情。周师娘是慧生在颠簸中遇到的贴心人,她对慧生说:“我不问你的过去,但我知道你的难”。这句话瞬间击穿了慧生的忌惮与防范,给了疲惫的慧生一丝安稳。

传奇性故事是此书的亮点,却并非小说的终点。阿响最后的顿悟,依托于日复一日的苦练,即“熬”;《燕食记》的精彩,正得益于葛亮“熬”的暗功夫。

在“慢”与“快”之间绵延叙事,在“常”与“变”中洞察人情,这是葛亮“熬”的功夫,更是小说的迷人之处。(沈祖新)

这种蕴含成就了“食”所内在的“深”。它源于人与世事“常”和“变”的交织。在变动的世事中,“食”是最为基础的恒常,它勾连了往昔与当下,平衡着现实与内心。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命运轨迹,都藏身于“食”中的“常”与“变”之间;“食”中的“深”,引向的是“人”,是人情,是故土,是家园,是岁月。

如今,关于小说的理论阐释、价值判断与现实期待层出不穷,各家论著汗牛充栋,各种术语也纷至沓来,这些话语升华了小说的精神特质,但也遮蔽了小说的根底——故事性。我对小说的期许之一就是它能提供一个“好故事”与一种“讲故事的方法”,让人忘却一切地阅读,酣畅淋漓地体验。葛亮新作《燕食记》做出了好的示范。小说以“吃”为抓手,在“食”的物质外壳之下,包裹着荣贻生与五举的师徒之情与各自的生命历程,铺展出岭南大众的民间图谱与大湾区的百年沧桑。上下两阙延宕在传奇性与日常性之间,由分到合的“故事”令人欲罢不能;同时,密实的细节经营、惊艳的叙事能力与至深的人情感悟又夯实了“小说”的根基,展示出“熬”的功夫。

文章来源:《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网址: http://www.lnxdlcwk.cn/zonghexinwen/2022/0816/387.html



上一篇:【国画教程】写意《岭南果香》
下一篇:岭南宋元珍贵书画集中亮相粤博 汇集故宫博物院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投稿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辑部|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版面费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论文发表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