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数[05/09]
-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05/09]
-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版面费[05/09]
-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投[05/09]
三餐惹味处,岭南梦华录,“中国好书”得主葛(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日三餐、碗中百味:“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
一日三餐、碗中百味:“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
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入选项目,“中国好书”奖得主、作家葛亮的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葛亮继《朱雀》《北鸢》之后的又一力作,四十余万字,以宏阔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
葛亮以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五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写出了普通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风骨。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称:“这个作品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切入、去解读,当你要描述一个成功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的语汇总是贫乏的,《燕食记》确实是很浑厚的,同时又是很完整、很机智、很巧妙的一部长篇。”
小小一只碗,盛着每一个卑小的愿望,也盛着中华民族的盛世愿景。我们的吃,有温度,有情怀;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有信仰;有家有国有天下,千百年来亦复如是。这正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根基,是镌刻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平朴光景中,最难消散的历史乡愁。
《燕食记》写了五代人的生命流转。其中最令人感怀的一定是流转在葛亮笔下数以百计的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守望。这也是李敬泽将之类比《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的缘由,也是《燕食记》的细密扎实之处。正如阎晶明所评价:“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融合度很高、信息量很大、作品的各种元素都很饱满的一个组合的作品。”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任凭世界风云变幻,这个民族总能绝处逢生、再创辉煌,靠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小说中,韩世忠师傅散发于广州民间的月饼就是一种象征,既是深沉的家国大义,更是万千生民所共同点燃历史的高光。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批评家杨庆祥称:“《燕食记》中抗日是全民参与的历史进程。其中像名厨叶凤池等人,他们用非常传统和古老的方式,以一种民间的方式,甚至是个人的孤勇的方式,参与到救亡图存的历史里,这是特别精彩的书写。他们以一己的孤勇加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里面,鲜见于以往的文学叙事,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以食物知著于烽火硝烟的抗战历史,便是以日常烟火建构起大时代的根本。我们以“金色的鱼钩”为烈士竖立革命精神的丰碑。食物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联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中国出版集团李岩评价这部作品“以饮食知著历史,在日常烟火中予以大时代的更迭,透过饮食这个主题写出中国人的内在追求”。
六年前葛亮创作的《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由此奠定了《燕食记》的先声底蕴。《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不仅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岭南梦华录:普通人对幸福的守望,逆流向上的风骨
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从作家葛亮有《燕食记》的创作意图开始,编辑与作家一路相伴而行,六年期间见证了葛亮走访粤港等多个地区的采风历程,也见证了这部作品由十多万字到四十多万字的创作历程,读中改、改中读,既高度信赖,又相互宽慰,共同期待它由枝节到脉络,终成磅礴气象。
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感叹道:“《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出虚入实,叹为观止。”
葛亮的小说总是更多关注那些不断迁徙的人群,这正是香港兴盛历史中重要的一环。也正是因此,香港也集中展现了岭南文化中不同于中原文化或北方文化的特质,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正如《燕食记》所写饮食一样,香港的饮食追问源头,也许在闽粤等地,但也融合了南洋风味,又因与上海同为海港城市,而沾染了上海的诸多文化因子。
文章来源:《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网址: http://www.lnxdlcwk.cn/zonghexinwen/2022/0809/384.html